2018最重要的食用菌學術會議,討論了哪些重要的靈芝議題?──記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上)

今年(2018)11月,全球四大食用菌會議之一的〈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在上海召開,其中和靈芝相關的議題,至少有五大重點值得關注。首先要先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國廣泛栽培靈芝菌種學名到底應該叫Ganoderma lucidumG. lingzhi,還是G. sichuanense?以及靈芝水提物(多醣為主)與醇提物(三萜為主)異曲同工的保健價值──以調控肝臟脂質代謝(預防高血脂和脂肪肝)和預防攝護腺肥大為例。

文/吳亭瑤   简体版/请链接

 

20181202-1

(圖片來源/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官方網站照片下載區,點選可看高檔放大圖)

2018年11月13日上午九點半,來自全球三十個國家、五百七十多位關心食用菌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產官學界和媒體記者朋友們,在上海近郊的七寶古鎮留下珍貴的合影,隆重見證〈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的舉辦。當日的陽光燦爛,似乎也預告著,接連兩天的會議研討和外加一天的參觀行程,終將圓滿成功。

 

開「這個會」的意義

自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張樹庭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Philip G. Miles教授等多位國際蕈菌專家聯手在香港成立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WSMBMP(The World Society for Mushroom Biology and Mushroom Products)以來,每三至四年舉辦一次的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ICMBMP),已成為全球關注食用菌科學研究、產品開發和市場貿易的產官學界人士,切磋琢磨、汲取靈感、淬煉食用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重要殿堂。

張樹庭教授表示,在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成立之前,關注食用菌研究的學術界,與關注食用菌產品開發和銷售貿易的產業界是沒有交流的;多數人對食用菌的認知也只是把它當作像蔬菜一般的食物,未重視其獨特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不同地方對於mushroom也各有其特定的義涵──對日本人來說它是香菇,對香港人來說它是草菇,到了歐美則被視為洋菇(雙孢蘑菇)──全視當地盛產的mushroom是哪一種而定。

事實上凡是由子實體和菌柄組成,可被肉眼看見、可用手採摘,而且可被食用的菇類,不管它是新鮮的或經過加工,也不管它是作為營養來源或醫藥用途,都屬於mushroom這個大家庭,也都是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關注的焦點。

而當一群專家在討論如何把食用菌對健康的益處更為人所用,如何助力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若能同時有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參與,彼此相互激盪、產學相長,效果肯定更加相得益彰──這也是當初張樹庭等人在為該學會起名時,特地把「生物學」和「產品」拉出來併呈的原因。

作為推動全球食用菌產發展的「四條腿」之一(註),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召開的大會足跡踏遍全球,從最早的香港,歷經美國賓洲(賓夕法尼亞州)、澳大利亞雪梨(悉尼)、墨西哥庫埃納瓦卡、中國上海、德國波恩、法國阿卡雄、印度新德里,如今又再回到上海,並由中國最重要的國家科研機構之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負責主辦,由該院副院長譚琦擔任大會主席,由該院食用菌研究所負責承辦。

其背後的意義,除了突顯中國食用菌產量3600萬噸占全球七成的大國角色,也體現官方對於發展食用菌科研和產業的支持。而作為中國研究靈芝最主要的科研重鎮之一,由張勁松博士/所長率領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更成為本次大會靈芝相關報告的主力軍。

20181202-2

20181202-3

2018年11月13日,高齡九十的張樹庭教授在上海召開的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ICMBMP)開幕式上致辭。對照1993年第一屆大會在香港開幕的畫面,不僅見證全球食用菌專家四分之一世紀不變的熱情,張教授本身更是「吃菇延年益壽」的最佳楷模。(攝影/吳亭瑤。第一屆大會開幕照片翻攝自張樹庭教授在本屆大會報告的投影片)

 

20181202-s

20181202-5

2018年11月13日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在上海隆重開幕的現場,上圖在開幕式上致辭者為國際著名菌物學家,也是本次大會學術顧問,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攝影/吳亭瑤)

 

20181202-6

主辦和承辦此次會議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後排左八為現任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WSMBMP主席、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右四為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

後排在譚琦副院長和張勁松所長中間的三位分別是:WSMBMP原主席、美國賓州大學Dan Royse教授、WSMBMP創辦人張樹庭教授,以及本次大會協辦單位之一,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惠。其他著藍白制服者則為本次大會辛苦的工作人員──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攝影/吳亭瑤)

 

靈芝議題占十分之一

本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和產品大會的學術會議部分,分成九大方面進行討論:

(1) 資源多樣性、分類及野生菌
(2) 組學及生物信息學
(3) 遺傳育種
(4) 生理發育
(5) 活性成分及營養和藥用價值
(6) 栽培技術、培養基質及工廠化生產和設備創新
(7) 病蟲害
(8) 產品質量和安全
(9) 產業經濟與文化

共計有106個口頭報告和50個海報展示,其中以靈芝為主題的就有11個口頭報告和4個海報展示,若把2個「主題未標示靈芝,但內容上靈芝占有相當比例」的口頭報告也算進來,靈芝在這百菇齊放的研討議題裡就占了十分之一強,且內容涵蓋菌種、基因、成分、療效、生產技術、質量管控、產業經濟、品牌文化等各層面,顯示靈芝是眾多食用菌中,研究上相對透徹、應用上相對純熟、開發上也相對具有前瞻性的一群。

 

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 靈芝相關論文

(點選論文主題可看論文摘要或全文)

資源多樣性、分類及野生菌

1

 廣泛栽培靈芝種的正確科學名稱

 姚一建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組學及生物訊息學

2

 靈芝中的IAA生物合成途徑和相關基因分析

 陳向東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生理發育

3

 靈芝一種調節蛋白14-1-3的編碼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劉曉敏
 天津中醫藥大學

活性成分及營養和藥用價值

4

 探索靈芝的醫療保健潛力

 樊華
 德國柏林夏洛蒂醫學院

5

 影響靈芝產業發展關鍵鑑定方法和標準的研究

 張勁松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6

 靈芝β-葡聚糖的結構表徵、生物活性研究及其定量檢測方法開發

 劉艷芳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7

 靈芝三萜介導腸道菌群對脂質代謝的調控作用研究

 劉斌
 福建農林大學

8

 超靈芝提取物對睪丸素誘導大鼠前列腺良性增生的改善作用

 Alok NAHATA
 英智農業和工業有限公司(馬來西亞)

9

 超臨界流體萃取和模擬移動床連續色譜生產靈芝中靈芝酸的工藝研究

 梁明在
 義守大學

10

 Coloniza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on Soybeans Substrate for Tempeh  Development(海報展示)

 Zakaria ZARINA, et al.
 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

11

 一次性膜分離靈芝多糖肽和靈芝酸對照品方法的研究(海報展示)

 羅虹建等
 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2

 高壓超臨CO2提取靈芝三萜及甾醇成分的研究(海報展示)

 周岩飛等
 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產品質量和安全

13

 靈芝有效成分的研究與質量標準的建立

 唐慶九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14

 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建立靈芝三萜的一測多評方法

 馮娜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15

 優質靈芝孢子粉培育與質量安全栽培控制技術研究(海報展示)

 李朝謙等
 龍泉市興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產業經濟與文化

16

 可持續利用食藥用菌的傳統知識:經濟冒險的挑戰

 Vikineswary SABARATNAM
 馬來亞大學

17

 食藥用菌企業品牌文化的創立與市場開拓的探討

 陳惠
 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裉公司

【註】未注明「海報展示」者均以口頭報告呈現。所有論文摘要或全文均掃描自大會的論文集《Abstract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shroom Biology and Mushroom Products》,部分論文顧及畫面呈現的易讀性,有經過編輯編排。

 

值得關注的靈芝議題

作為一名長期觀察靈芝產學發展的記者,個人認為在這十幾個靈芝議題中,至少有五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1)「Ganoderma lingzhi」名稱的出現,根本是來亂的!

不知你能否想像,有一天突然發現「你的名字」其實不是「你的名字」,這時候你該叫什麼?這件事就發生在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赤芝上。

自從1907年法國真菌學者Patouillar將中國常見的靈芝栽培種稱為Ganoderma lucidum之後,Ganoderma lucidum幾乎成了中國靈芝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它和1881年芬蘭植物學家Karsten命名的那個Ganoderma lucidum,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靈芝菌種。

這個世紀大烏龍學術界很早就發現了,但因為牽涉廣泛一直懸而未決。「到底在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科學上應該叫什麼拉丁學名」,即是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姚一建,在此次大會報告〈廣泛栽培靈芝種的正確科學名稱〉討論的重點。

同時身為中科院菌物標本館館長的姚一建,致力靈芝物種鑑定和標本保存已有二十多年,他在報告中表示,早期由於菌種鑑定技術不發達,導致錯把Ganoderma lucidum當作中國廣泛栽培靈芝的拉丁種名,經其團隊以DNA鑑定比對發現,目前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應是1983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繼鼎先生命名的Ganoderma sichuanense(四川靈芝)。

姚一建等將發現的結果發表在2009年於第五屆世界食用菌學及產品大會(舉辦地點也在上海),並在20122013年發表正式論文。但就在差不多同個時候,另一組學術團隊也在2012年發表論文主張,中國常見的靈芝栽培種和過去已知的靈芝菌種都不相同,是個新種,因此賦予其新的拉丁學名Ganoderma lingzhi

所以原本還沒解決的「異物同名」問題,近幾年又衍生出「同物異名」的支節,不僅讓局內人無所適從,也讓局外人以為不同的拉丁學名代表不同種的靈芝。

隨著其他學術團隊的驗證,目前已經確知中國常見的靈芝栽培種並非新的種類,因此Ganoderma lingzhi這個名字的出現真的顯得多餘。至於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菌種到底該用哪個拉丁學名,姚一建認為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根據科學的正確性改成Ganoderma sichuanense,另一個則是延用已經約定成俗的Ganoderma lucidum

畢竟歐洲最早用來命名Ganoderma lucidum的標本早已經不見了,Ganoderma lucidum在現實世界裡幾乎就等同於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無數以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做的研究都是用這個學名在期刊上發表論文,五十年來科學界探索靈芝的豐碩成果絕大部分都累積在這個名字上,產業界和《中國藥典》等各種官方法規也都採用此名,因此Ganoderma lucidum承載意義早已大大超越了名字本身,大到不能隨意更改啊!

當然,最後還需要國際相關組織開會討論才能拍板定案,但中國產官學界必須先有共識。姚一建也補充,倘若把Ganoderma lucidum這個名字給了中國廣泛栽培的靈芝,那麼要怎麼給歐洲最早發現的那個Ganoderma lucidum一個交代,也必須討論。

看來,中國常見的靈芝栽培種的學名之亂,暫時還不會結束。作為實事求是的研究者,以及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業者,該如何在「名字可能不準」的情況下,維持種源的一致性呢?最科學的方法無非是以DNA鑑定自己使用的靈芝,才是確保每次用的靈芝不會「跑掉」的不二法門。畢竟只有種源前後一致,實驗結果和產品功效才能不斷重現和延續的最大前提。

20181202-7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姚一建,報告〈廣泛栽培靈芝種的正確科學名稱〉的現場。(攝影/吳亭瑤)

 

(2) 靈芝的預防保健價值貴在「水提物」與「醇提物」的異曲同工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斌關於「靈芝透過腸道菌群調控脂質代謝」的報告,以及馬來西亞英智農業和工業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經理Alok Nahata對於「靈芝提取物改善大鼠攝護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的報告,則讓我們看到了靈芝水提取物(主要成分為多醣)和醇提取物(主要成分為三萜)對於同一種病症的異曲同工之效,並再次展現靈芝用於「預防疾病發生」的價值。

根據劉斌的報告顯示,以高糖高脂飼料餵養正常大鼠的八週(56天)期間,同時以口服方式給予55%或95%酒精濃度提取的靈芝(Ganoderma lucidum)子實體醇提取物,或以熱水進行提取的靈芝子實體水提取物,每天150 mg/kg,都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相、調控肝臟脂質代謝相關基因和蛋白的表現等方式,對血脂(包括血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LDL-C和HDL-C)異常和肝臟脂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堆積發揮良好的抑制作用,只是兩者調控的相關細節有些不同已。

至於Alok Nahata的報告則讓我們看到了,在給予大鼠睪固酮(testosterone,由睪丸製造的雄性激素,亦稱睪丸素)的同時,每天以口服方式給予10、20或50 mg/kg的靈芝(Ganoderma lucidum)子實體醇提物或水提物,28天之後,大鼠的攝護腺重量、攝護腺重量和體重的比值,以及血清中與攝護腺肥大呈正相關的PSA值都明顯比未吃靈芝的大鼠要來得接近正常,而且效果與與劑量呈正比,顯示不管是靈芝子實體醇提物或水提物都有預防攝護腺肥大的功效。

靈芝的保健功效歷經五十年來的科學探索已為眾人周知,但不同於過去許多藥理實驗只單獨討論靈芝水提物(多醣)或醇提物(三萜),這兩場報告不約而同都呈現了此二者對於同一病症的預防效果。其帶給我們最大的提醒無非是:擅用靈芝保健價值的最好方式應是靈芝水提物與醇提物加乘併用;少掉其中一個,可能就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0181202-8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斌(圖左)和馬來西亞英智農業和工業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經理Alok Nahata(圖右),分別就靈芝水提物和醇提物對「肝臟脂質代謝」和「預防前列腺肥大」的作用進行報告。(攝影/吳亭瑤)

  

【註】推動全球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四條腿」

20181202-9

目前世界上共有四個和食用菌相關的國際組織或會議,分別聚焦在不同的食用菌產業領域,張樹庭教授將其視為推動全球食用菌產業的四條腿,它們分別是:

(1) 1950年在英國成立的國際食用菌科學學會ISMS(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hroom Sciences)

(2) 1993年在香港成立的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WSMBMP(The World Society for Mushroom Biology and Mushroom Products)

(3) 1999年在瑞典成立的國際菌根食用菌大會IWEMM(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ible Mycorrhizal Mushrooms)

(4)2001年在烏克蘭舉行首屆會議的國際藥用菌大會IMMC(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 Conference)

(圖片來源/吳亭瑤翻攝自張樹庭教授於本屆大會報告的投影片) 

~待續~

〔繼續閱讀〕2018最重要的食用菌學術會議,討論了哪些重要的靈芝議題?──記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和產品大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