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研究新知|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抑制EGFR陽性肺腺癌腫瘤的重要機制——迫使癌細胞吞掉自己的EGFR

陽明交通大學林東毅副教授最新發表在《Cancer Letter》的研究發現,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會跟EGFR結合,進而觸發肺癌細胞把EGFR「吞」到細胞裡分解。由於跟目前臨床常見標靶藥物(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的作用機制不同,所以讓GMI有機會克服標靶藥物引發的抗藥性問題;也因為GMI是讓細胞表面的EGFR回歸正常而不是完全清除,所以可以在抗癌有效性的同時,還兼具了不傷正常細胞的安全性。

文/吳亭瑤

20231201-0

 

「EGFR陽性」是一種常見於肺癌、口腔癌、大腸癌和腦癌的癌症類型,其細胞表面擁有比一般細胞更多的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這些EGFR有些是野生型(也稱原型,亦即尚未發生突變),需要EGF(表皮生長因子)的結合才會活化;有些則是突變型,不需外來刺激無時無刻都在自動活化。但不管EGFR的活化是被動或自動的,都會經由活化的過程打開「細胞增生」的開關,賦予癌細胞生生不息的能力。

雖然目前已有多款標靶藥物可供使用,但由於癌細胞會隨著治療不斷精進它的抗藥能力,以致許多病人從第一代標靶藥物(艾瑞莎/吉非替尼;得舒緩/厄洛替尼)吃到第二代(妥復克/阿法替尼;肺欣妥/達克替尼)、第三代(泰格莎/奧希替尼),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又走回傳統化療的老路,或是只能放棄治療。

所幸陽明交通大學傳醫藥研究所林東毅副教授最新發表在《Cancer Letters(癌症快報)》的研究成果(圖1)讓我們知道,還有另外一種「作用機制全然不同於上述標靶藥,卻能有效扳倒EGFR陽性癌細胞,而且相對安全」的選擇,那就是源自特定藥用真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20231201-1

圖1  GMI抑制EGFR陽性肺腺癌細胞示意圖

 

不論EGFR突變與否,GMI都能讓癌細胞自廢武功

根據林東毅團隊的研究,不論肺腺癌細胞的EGFR有沒有發生突變,GMI都能透過「結合EGFR」的方式觸發癌細胞的內吞作用,把EGFR吞到細胞裡分解掉,進而讓細胞表面的EGFR大幅減少(圖2);少了EGFR的驅動,癌細胞的存活能力和增生能力自然也會跟著降低(圖3)。

有趣的是,當研究者把同樣劑量的GMI跟正常的肺細胞(表現EGFR的人類肺部纖維母細胞)放在一起培養時,不僅不影響細胞存活,對於細胞表面的EGFR數量的影響也輕微到可以忽略不計。這說明GMI對於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待遇」是有區別的,而正是這樣的差別待遇讓GMI的「抗癌有效性」可以跟「安全性」兼容並存。

20231201-2

圖2  GMI可與肺腺癌細胞表面的EGFR結合
促使EGFR被癌細胞內吞而減少

 

20231201-3

圖3  GMI可抑制EGFR陽性人類肺腺癌細胞的存活能力&增生能力

【說明】本實驗使用了四種不同的EGFR陽性人類肺腺癌細胞株:A549、H358、H1975、PC9。A549和H358的EGFR受體都是野生型,前者具有肺泡上皮细胞(第II型)的分化特徵,後者具有細支氣管外分泌細胞(克拉拉細胞)的分化特徵。至於H1975、PC9的EGFR受體雖然都已發生突變,但突變的位置並不一樣;也因為突變位置不同,造成H1975對艾瑞莎有抗藥性、PC9對艾瑞莎有敏感性的差別。

 

不論EGFR突變與否,GMI都可在體內發揮抑瘤作用

動物實驗也顯示,不管是給免疫力正常的小鼠植入「EGFR野生型的小鼠肺腺癌細胞株」(圖4),還是給免疫有缺陷的小鼠植入「EGFR野生型或突變型的人類肺腺癌細胞株」(圖5),都能透過每三天腹腔注射一次GMI(注射到腹腔的GMI會經由腹膜微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每次注射劑量5 mg/kg的方式,減少腫瘤組織的EGFR,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而且不會對小鼠體重和肝腎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圖6)。

20231201-4

圖4  GMI可在免疫正常的小鼠體內抑制
EGFR野生型小鼠肺腺癌腫瘤生長

 

20231201-5

圖5  GMI可在免疫缺陷的小鼠體內抑制EGFR
野生型(A-B)和突變型(C-E)人類肺腺癌腫瘤生長

 

20231201-6

圖6  GMI不會對腫瘤小鼠的體重和肝腎功能造成負面影響

 

GMI標靶EGFR的機制跟現有的標靶藥大不相同

本研究也嘗試探討GMI的抑制作用,是否可以擴及同樣過度表達EGFR但類型不同的癌細胞,結果發現,GMI對於EGFR陽性的口腔癌細胞、腦癌細胞和大腸癌細胞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說明「標靶EGFR」很可能就像「調節免疫」一樣,都是GMI用來維護健康的「基本配備」。

以上來自林東毅團隊的研究成果,為GMI為什麼能夠抑制EGFR過度表達和EGFR突變的癌細胞,提供了理論基礎。不同於目前臨床用來抑制EGFR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物(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是以「阻斷信號通路」的方式發揮作用(圖7),GMI則是透過「結合EGFR」的方式觸發癌細胞把EGFR吞到細胞裡分解,(圖8)。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所以GMI才有機會克服一代又一代標靶藥物引發的抗藥性問題。

20231201-8

圖7  EGFR標靶藥「艾瑞莎」的作用機制

【說明】圖中所示為第一代EGFR標靶藥艾瑞莎(吉非替尼gefitinib)的作用機制。至於同為第一代EGFR標靶藥的得舒緩(厄洛替尼erlotinib),以及第二代的妥復克(阿法替尼afatinib)、肺欣妥(達克替尼dacomitinib),還有第三代的泰格莎(奧希替尼osimertinib)它們的作用機制都與艾瑞莎相彷,只是結合位點不同而已。由於它們都是透過「抑制酪胺酸激酶的活性」來阻斷信號通路的傳遞,所以這類藥物也被統稱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簡稱TKI)。(圖片來源: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4137/CMO.S7340


20231201-7

圖8  GMI標靶EGFR、抑制EGFR陽性肺腺癌細胞的作用機制

【說明】當EGFR被表皮生長因子EGF活化後,會兩個兩個相互結合(二聚化)進而活化細胞內的酪胺酸激酶,再由活化的酪胺酸激酶啟動一系列跟細胞增生相關的信號通路。當GMI與EGFR結合後,一方面會阻止EGFR二聚化,另一方面還會活化細胞內酪胺酸激酶的Y1045位點,而這個位點的活化(磷酸化)會促使細胞內一種名為「泛素」的蛋白分子給EGFR的酪胺酸激酶貼上「資源回收」的標籤(泛素化)。正是這個貼標籤的動作,促發了癌細胞的內吞作用,使細胞膜上的EGFR被吞到細胞裡,送到「溶酶體」或「蛋白酶體」兩大資源回收系統進行分解。所以才說GMI能讓EGFR陽性的癌細胞透過自廢武功的方式,減少細胞表面的EGFR數量,抑制癌細胞增生。

 
EGFR為正常的細胞增生所必需,因此「阻斷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必然會連帶影響正常細胞的生理運作;相對的,透過細胞內吞作用清除過多(但不是全部)的EGFR,讓細胞表面的EGFR回到正常水平,反而像是把脫序的癌細胞拉回常軌。也許正是這種「讓細胞回歸正常」的機制,賦予了GMI既安全又有效的兩面性;也許正是這種佛系抗癌法才能走出抗藥、換藥、抗藥再換藥的迴圈,找回真正的生機。

GMI是一個成分單一、結構清楚(圖9),而且可以規格化量產的靈芝活性成分。關於它的活性功效和作用機制,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仍在不斷推陳出新中。GMI把靈芝的開發應用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可以與西藥平起平坐,甚至更勝西藥一籌的靈芝新藥,已經近在眼前。

20231201-9new

圖9  GMI的蛋白結構詳見PDB ID: 3CKW


20231201-10

〔相關影片〕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GMI有效抑制EGFR表達之癌細胞


〔資料來源〕Wei-Jyun Hua, et al. 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as an extracell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degrader for suppressing EGFR-positive lung cancer cells. Cancer Lett. 2023 Dec 1:578:216458. doi: 10.1016/j.canlet.2023.21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