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廣島大學等/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文/吳亭瑤 日文版/請連結
還記得兩年前(2015年10月下旬),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了〈紅肉和加工肉品的致癌性評估報告〉在全球各地引起喧然大波,讓喜歡美食的你我煩惱不已,也讓筆者忍不住寫了一篇〈愛吃紅肉又怕死?那就多吃紅色靈芝吧!〉
過去已有一些研究指出,靈芝多醣和三萜能預防大腸癌,但相關的作用機制仍有很多不清楚。
今年(2017)6月29日,由廣島大學等多位日本學者發表在《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生物科學、生技技術和生物化學)的研究報告,即對靈芝為何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做了許多層面的探討。
研究者在高油脂飼料中添加5%的靈芝子實體水萃取物,或未經萃取、直接以靈芝子實體粉末做成的製劑,持續三週,結果發現:
凡是有吃靈芝的高脂飲食大鼠,腸道中的次級膽汁酸,像是石膽酸(lithocholic acid)、脫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都顯著減少。
「次級膽汁酸」是膽汁經腸道細菌分解後的產物,有致癌性。而膽汁則是由肝臟所分泌,事先儲存在膽囊裡,待我們進食時,再經膽管釋入小腸幫助脂肪消化。
換句話說,當我們吃進來的脂肪愈多,進到腸道幫忙的膽汁也愈多,最後生成的次級膽汁酸也會愈多。偶一為之尚無妨,如果十幾年來的飲食習慣都如此,恐怕就不妙了。
然而實驗結果卻顯示,同時吃靈芝的高脂飲食大鼠,不僅腸道中的次級膽汁酸濃度較低,甚至連生成次級膽汁的腸道菌群(如Clostridium coccoides、Clostridium leptum)也顯著減少,這說明靈芝很可能透過腸道菌相的調節,降低了高脂飲食誘發大腸癌的風險。
實驗還發現,凡是有吃靈芝的高脂飲食大鼠,其糞便中的黏液素(mucins)會顯著增加,此為腸黏膜受到維護的跡象。
腸道細胞會分泌黏液,覆蓋在腸道上,形成腸黏膜屏障,維護腸道健康。而腸道黏液中的主要成分即為「黏液素」。當黏液素減少,腸黏膜就會變薄,原本在其保護之下的腸道細胞便容易受到侵犯,大腸癌的發生自然隨之增加。
按常理,高脂飲食會導致黏液素減少,但靈芝卻能逆轉這個情況,為防範大腸癌的發生提供了第二層防護機制。
實驗還分析了大鼠盲腸中的短鏈脂防酸含量。
盲腸是大腸的最前段,與小腸相連接。當食物出了小腸,無法被消化的膳食纖維進到大腸後,就會被大腸內的細菌分解,釋出短鏈脂肪酸,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醋酸、丙酸和丁酸。
這些短鏈脂肪酸會被腸道細胞吸收,成為腸道細胞的能量來源,修復受損細胞。同時,短鏈脂肪酸還能維持腸道PH值,抑制壞菌生長;甚至可以調節腸黏膜內的免疫細胞,抑制腸道發炎。
長期高脂飲食會減少短鏈脂肪酸的生成,但這項研究卻指出,如果同時有吃靈芝,則大鼠盲腸中的丙酸和丁酸會顯著增加,此結果揭示了靈芝降低大腸癌風險的第三個機制。
該研究亦分析了大鼠糞便中的IgA抗體,藉此了解腸道的免疫狀況。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中最主要守門員就是IgA抗體。而從大鼠的糞便可以看到,同時吃靈芝水萃取物的高脂飲食大鼠,IgA抗體的含量顯著增加,顯示腸道免疫力會因此增強。
但如果高脂飲食大鼠吃的是未經萃取的靈芝製劑,則IgA抗體則沒有出現顯著變化,顯示不同的靈芝對腸道免疫功能的作用,仍存在差異。
日本學者的研究分析讓我們知道,靈芝至少可以透過四條途徑,降低高脂飲食誘發大腸癌的風險(如下圖)。
當然,研究結果並非在鼓勵我們從此可以安心大魚大肉。節制飲食絕對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是美食當前,實在想多吃幾口,卻又不想對健康造成太大負擔時,那麼多多補充靈芝,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資料來源〕Yang Y et al. Feeding of the water extract from Ganoderma lingzhi to rats modulates secondary bile acids, intestinal microflora, mucins, and propionate important to colon cancer.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7; 81(9): 1796-1804.
★敬請尊重著作權,歡迎以連結網址的方式友善分享,請註明作者、出處與圖片來源,並保留文章「從標題到參考文獻」的完整性,請勿將圖文移花接木、占為己有,或與商品、商業行為連結。
COPYRIGHTS © Ganodermanews SINCE By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靈芝新聞網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內容作者享有其著作權,禁止侵害,違者必究
Powered by
ganoderm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