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青學術經歷與論著

1971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森林植物與病理學博士,專長高等菌類的分類及生態研究、森林病害群研究,以及食用、藥用及毒菇類的基礎研究。在靈芝方面,除了與其指導學生共同發表靈芝新種小孢子靈芝之外,亦指導學生對「南方靈芝複合種之分類」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中國菌物學100年

 

陳瑞青(Chen Zuei-Ching),男,漢族,台灣台南人。生於1930年 3 月 6 日,卒於2003年 8 月28日,享年73。菌物學家,教育家。陳瑞青與髮妻林春香結縭43載,育有二女一子(陳莉芩、陳莉莉和陳祥君,為親子教育、學術和醫學服務)。

陳瑞青1954年自臺灣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病理組)畢業,196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雪城(Syracuse)森林學院碩士學位,1971年獲森林植物與病理學博士學位。1955年獲進入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服務,任技士、組長與技正等職,主持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樹病及木材腐朽的研究、食用類的栽培及研究等工作。

1973年轉任臺灣大學理學院植物學系專任副教授,負責菌類學的教學及研究,1976年升任教授,2000年退休。退休後仍從事菌類研究及發展,於2003年榮獲臺灣大學植物學系榮譽教授。他在30年的科教生涯裡,著有專業報告100篇,並培育多位真菌學專才,無論在教學領域還是在研究領域都有卓越貢獻。

陳瑞青教主要專長於高等菌類的分類及生態研究、森林(包括木材病理)病害群的研究,以及食用、藥用及毒菇類的基礎研究。其所主持的臺大菌類研究室,執行全台灣的菌類資源及物種多様性的調查研究,至今已發表真菌 3 個新屬、81個新種及台灣新記錄600多種。

陳教授對推廣學術交流與亞洲教學研究的貢獻非凡。1983年創辦台灣真菌學會,任首屆理事長,協助各大學及研究機關基礎菌類學的合作研究,將台灣菌類調查成果自光復時的2,800多種提升至6,000多種,其成就高居亞洲之冠。

1994年 9 月,在加拿大溫哥華第5屆國際菌物大會(IMC5)上,陳瑞青以高票當選為國際菌物協會亞洲委員會(IMAAC)委員長,並於1999年連任。此其間,陳教授引領亞洲菌物學的發展,推動國際學術的交流,除了多次邀請國際著名真菌權威學者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外,還積極推動亞洲各國代表之間的菌物學術互動。1992年,他積極聯繫、倡導海峽兩岸真菌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和交往,1993年 9 月海峽兩岸菌學會在台灣舉行了兩岸真菌學首次學術討論會。

陳教授曾任《台灣真菌誌》主編,亦擔任國際學術界(包括馬來西亞、印度與香港等)的審查委員會委員。1996年,陳教授更受聘於國際性學術刊物《菌物學研究》Mycological Research,榮任該刊亞洲地區主編,《菌物學研究》系《英國菌物學會》會刊,這實乃崇高的榮譽,為菌物學界所津津樂。而《台灣真菌誌》的前言即陳教授所撰述。 

在靈芝方面,陳瑞青教授除了在1989年與其指導的學生許瑞祥共同發表靈芝新種──小孢子靈芝之外,還指導葉增勇於1990年以「南方靈芝複合種之分類學研究」通過博士論文審查。爾後業增勇任教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持續針對南方靈芝複合種進行基因分析與生物活性研究,共計指導完成 3 篇碩士論文。

陳瑞青教授為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有著英國紳士般的翩翩風采,個性樂觀幽默,談笑風生;待學生如子,桃李滿天下,是學生心目中敬重愛戴的良師。2003年 8 月28日驟然往生,一生致力於台灣及亞洲菌物學的發展,對菌物研究貢獻既深又遠。

FFT-m

《台灣真菌誌》第2版紀念陳瑞青教授對台灣真菌研究的貢獻。

(資料來源/Biota Taiwanica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copy-0

copy-1

copy-2

copy-3

copy-4

copy-5

copy-6

資料來源/余永年、卯曉嵐主編,2015,中國菌物學100年,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