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靈芝產業生存的基礎,推動台灣靈芝研究的領航員 ── 王西華教授

  • 列印

他是開發中國家學者的典型,他的學術成長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寫照,從洋菇到靈芝屬的分類鑑定、遺傳育種到各類人工栽培條件的探討等,奠定今日台灣靈芝產業生存的基礎。

文/許瑞祥

◎本文原載於1999年1月《健康靈芝》第3期 25~26頁 

  Wang HH-1999-NO3

1999年王西華於台大農藝館研究室。(攝影/于魯光)

 

民國六○年代的台灣,農產及其加工製品為發展經濟賺取外匯的命脈,其中的洋菇罐頭更是當時的重點產業項目,全盛時期年銷售量超過四百萬箱,金額達一億美元以上,為世界最大的洋菇生產國。 

將溫帶地區的食用菇引進亞熱帶的台灣栽培生產,歐美各國視此成就為台灣農業發展的奇蹟之一。創造台灣洋菇栽培王國的團隊中,包含勤奮的菇農、健全的產銷制度和紮實的研究基礎。 

在國際間為交流研究成果,推廣栽培技術、開發產品市場等,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食用菇類科學會議,成為各國菇類研究的學者與產業界互相應證觀摩的盛會。

根據歷屆會議中發表論文整理而成的《Mushroom Science》,更是相關研究者必讀的經典。自1974年起到1995年間,分別在台灣、法國、澳洲、德國、愛爾蘭、英國等地舉辦六屆年會。在此二十年間代表台灣地區連續出席六屆年會的僅有Prof. H. H. Wang一人。

 

台灣菇類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在國際間食用菇研究的同儕中認為,Prof. H. H. Wang為台灣菇類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從三十年前的洋菇到現代的靈芝,屢次展現台灣在菇類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時見證了台灣食用菇類發展的歷史。享譽國際的Prof. H. H. Wang就是本人從事靈芝研究的啟蒙恩師──臺灣大學農化系的王西華教授。 

王教授生於1926年7月3日的台北市,1945年台灣光復進入臺灣大學農化系就讀,1949年畢業後擔任助教,開始人生教學與研究的黃金歲月。

1968年他榮獲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後,赴美國哈佛大學John R. Raper教授研究室,從事洋菇同核體的分離研究,成為台灣地區第一位從事菇類性別判定到雜交育種基礎理論的學者,並以栽培洋菇的稻草堆肥研究中,開創其固態醱酵(solid state fermentation)的理論,成為世界上研究固態醱酵的知名學者。

王教授結合其洋菇育種與選種的成果,配合堆肥製作與出菇管理,將台灣洋菇栽培的收成由每坪12∼13公斤提升為40∼50公斤。產量的增加改善了菇農的收益,同時也帶動了整個菇類研究的風氣。

 

全力推動台灣靈芝研究計劃

1980年代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始參與靈芝的系統化研究,從靈芝屬的分類鑑定、遺傳育種到各種人工栽培條件的探討等,對台灣靈芝進行長期全面性的基礎研究。 

在王教授擔任「中華民國真菌學會」與「中華民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期間,承當時行政院科技顧問李國鼎資政與陸之琳顧問之協助,全力推動台灣地區靈芝研究計劃之整合與規劃。

並於1987年11月29日假臺灣大學農藝館舉行首次的〈靈芝研究發展研討會〉,將過去台灣地區靈芝的相關研究成果做一系列的介紹展示。回顧當年熱烈參與的貴賓與講員,如今都已成為台灣地區靈芝研究與市場開發的主力。靈芝的大型系統化研究構想在日後能夠實現,該次研討會的成功扮演著重要的催生作用,同時也奠定今日靈芝產業生存的基礎。

至1996年王教授退休前為止,總共指導完成2篇博士論文及4篇碩士論文是以靈芝為主題材料者,此項記錄到目前為止在台灣仍無人能超越。此外,在王教授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發表了百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其中關於靈芝的研究成果就有十幾篇,無論就基本學術或應用領域而言,他見證了近年來台灣地區靈芝研發的歷程。

 

無私無我的教學精神

王教授是開發中國家學者的典型,他的學術成長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寫照,台灣經濟與科技的奇蹟,也是在如同王教授一般的學者努力下奠定基礎。他本身勤奮努力的吸收各種新知識,在有限的設備與困苦的條件下,無私無我的教導學生從事嚴謹的研究工作,要求學生以思考和實驗來挑戰未知的知識。 

經過王教授訓練畢業的學生中,取得博士學位者至少有兩百位以上,分佈於世界各地從事各種科研工作,繼續傳承王教授的治學風範。

筆者有幸能從1980年開始在王教授的指導下,進入食用真菌的研究領域中,堅持靈芝的基礎科研工作至今已有十餘年。支持我們不斷自我超越、開花結果的是他所提供無限的揮灑空間。

從今而後當我們在享受相關靈芝產品的便利時,更應該對台灣地區菇類研究的緣起做深入的了解,對於致力推動靈芝研究本土化、奉獻畢生心血的王教授,表達敬意與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