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研究新知|含GMI的美國膳食補充品,可改善化療藥5-FU造成的口腔和腸道黏膜損傷

經科學證實有效的活性成分,在做成產品之後依然能被證實有效,才有能力給出「一定有效」的承諾。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柯俊良教授團隊剛發表在《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的報告即在證明,過去十年間被反覆證明具有多種免疫活性的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GMI,在做成口含片劑型的膳食補充品(Reishimmune-S)之後,依然有效。

文/吳亭瑶

20190422-0

 

當一個成分被證實有效,必須在做成產品之後也被證實有效,這樣的有效,才可能真正被我們吃到,並且具體實現。

要把一個「有效成分」轉化成「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產品」,中間需要經過大量生產和各種加工程序(如加熱、乾燥)。所以量產後的成分還是否還是實驗室裡的那個有效的成分,以及經過加工後這個成分的功能是否還能存在,這些都是問題。

因此,把一個被科學證實有效的成分做成產品,用實驗再證明一次含有這個成分的產品有效,所謂4.0版(一定有效)的靈芝產品才算真正實現。

今年(2019)三月中旬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柯俊良教授團隊獲刊在《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綜合癌症治療)的報告即在證明,過去十年間被反覆證明可以調節免疫、抗腫瘤、抗發炎、抗氧化、促進傷口修復、促進神經修復、調節血糖的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在做成口含片劑型的膳食補充品(Reishimmune-S,美國膳食補充品)之後,依然有效。

 

化療前即給予GMI膳食補充品

該研究主要是以小鼠的動物模式,評估GMI膳食補充品對於化療藥5-FU造成的口腔和腸胃道黏膜損傷是否有保護作用。

研究者先將口含片劑型的GMI膳食補充品溶解於生理食鹽水(PBS),以每天36 mg的劑量(內含160 μg的GMI)餵食小鼠,或是單純以同等劑量的生理食鹽水餵食,在為期十六天的實驗期間每天不間斷。

腹腔注射化療藥5-FU則是在餵食三天的GMI或生理食鹽水才開始進行──連續注射四天後休息三天,再接連注射四天,每次(天)注射50 mg/kg。整個實驗進行的方式如圖1。

20190422-1

圖1  動物實驗進行的方式

 

黏膜組織損傷大幅減輕

圖2和圖3分別為實驗結束後,小鼠的小腸黏膜組織和舌頭組織切片。很明顯的,只餵食生理食鹽水的化療小鼠,小腸黏膜組織明顯受到破壞,上面的絨毛幾乎都沒了;舌頭最外面那層黏膜層亦被侵蝕,黏膜底下的組織也因嚴重損傷而發炎紅腫。

但這些狀況在同時給予GMI膳食補充品的化療小鼠身上,都有大幅減輕,尤其可以從小腸絨毛的完整性和舌頭黏膜層的厚度比較接近未化療的正常小鼠,看出GMI膳食補充品的保護有多大。而這樣的保護效果,也反應在小鼠的體重變化上(圖4)。

20190422-2

圖2  小鼠的小腸黏膜組織切片

 

20190422-3

圖3  小鼠的舌頭組織切片

 

20190422-4

圖4  小鼠體重變化

 

GMI協同化療,癌細胞死更多

另外,細胞實驗也發現,以不同濃度的GMI和5-FU,分別與人類口腔鱗狀上皮癌細胞株(SAS)、人類舌鱗狀上皮癌細胞株(SCC9)一起培養,結果都顯示,GMI可以加強5-FU對癌細胞的毒殺作用,把癌細胞的存活率降得更低(圖5),但對正常的口腔細胞則不會造成傷害。

20190422-5

圖5  以GMI和5-FU處理48小時的癌細胞存活率

 

人體試驗結果敬請拭目以待

5-FU是治療口腔癌、舌癌等頭頸癌的第一線化療藥,但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造成口腔和腸胃道黏膜損傷,使患者因為口腔潰瘍或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進而降低進食的意願和營養的吸收。

因此減輕口腔和腸胃的不舒服對患者很重要,那不只是維持體力和免疫的基礎,還是避免患者治療做到一半選擇放棄的關鍵。

上述動物實驗結果已讓我們看到,含有GMI口含片劑型的膳食補充品(Reishimmune-S)能減輕化療副作用,對於黏膜組織具有保護效果,同時也再次證明GMI對化療藥物毒殺癌細胞時有協同作用,其為「增效減毒、一定有效」的靈芝產品提供重要證據,接下來就得看這樣的效果能否在人體上重現。

相關的臨床試驗已經完成,結果正在解盲整理中,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Che-Hsing Li, et al. The Protective Role of GMI, an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From Ganoderma microsporum, on 5-Fluorouracil-Induced Oral and Intestinal Mucositis. Integr Cancer Ther. 2019; 18: 1-10. Published online 2019 Mar 18. doi: 10.1177/15347354198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