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治療有望?

2016年8月31日的《Nature(自然)》期刊登出了一篇臨床研究報告,指出某個抗體新藥能減少初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廣獲國內外媒體大幅報導。這項研究成果到底為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帶來哪些「希望」?對於長期關注靈芝應用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發?

文/吳亭瑤

20160904Alzheimer

 

關注醫療新聞的朋友,這兩天應該都有看到一則關於「抗阿茲海默症新藥」的新聞,頗受國內外媒體關注。消息指出,由美國一家生物基因公司研發的人類單株抗體藥物 aducanumab,能有效清除阿茲海默症初期患者腦中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β,簡稱Aβ)沉積,可望為目前仍屬無藥可醫的阿茲海默症帶來治療的希望。

這項在今年(2016)8月31日剛榮登在《Nature(自然)》期刊的臨床研究成果,乃建立在165名自願受試者之上:他們被隨機分成幾組,每個月靜脈注射一次不同劑量(1、3、6或10 mg/kg)的新藥 aducanumab 或安慰劑。整個試驗為期一年,研究者會定期透過正子(放射線)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測受試者腦部澱粉蛋白斑塊的變化,並透過臨床上專用的智能測驗,評估患者認知障礙的程度。

原本這項試驗的設計,主要是為了瞭解該藥用在人類身上的安全性,而不是為了探討它對阿茲海默患者的腦部或認知有多少幫助,結果卻意外發現,注射新藥(不管任何劑量)的患者,比起注射安慰劑的患者,其認知退化的速度比較緩慢,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斑塊沉積也比較少,而且效果與「注射劑量」和「持續注射的時間」呈正比。

美中不足的是,只有125名受試者走完試驗全程,中途退出的40名受試者,其中有一半是因為藥物引起的不良副作用而無法繼續。這些副作用主要是類澱粉相關的影像異常(amyloid-related imaging abnormalities)引起的血管性腦水腫和頭痛,和藥物劑量呈正相關,但通常在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消失。

由於注射安慰劑的患者並無出現此類副作用,因而研判應是類澱粉蛋白斑塊在清除過程中所造成。其實,即使是全程做完試驗的新藥受試者,也有人出現頭痛、焦慮、嘔心、腹瀉、便祕、咳嗽、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副作用,所以就看個人在療效與不舒服之間,能否繼續下去。

具有細胞毒性的類澱粉蛋白斑塊,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失智的致病關鍵。雖然大多數老人的腦部都有澱粉蛋白斑塊,但這些斑塊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裡卻顯得特別得多。通常類澱粉蛋白斑塊需要經過二十年的累積才會讓人出現病徵,因此可以在一年內將這些有害的東西清除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相當鼓舞人心。

事實上該機構之前的動物實驗即證實,這款「抗體」型式的新藥可以在注入靜脈之後穿透腦血管屏障,直接進到腦部捕捉「抗原」(即類澱粉蛋白斑塊),進而誘使吞噬細胞將此異物清除。

雖然成效非凡,卻也有其他學者表示,要說這款新藥有效還太早,除了因為這還是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初步姞果,更主要是因為很多實驗新藥剛開始用起來都「很有希望」,但最後還是以失敗收場。而且關於該藥是否真能減緩認知衰退,目前似乎也有一點爭議──有些學者批評該機構的研究者過度解讀智能測驗的結果,但也有臨床醫師認為試驗結果振奮人心,讓他想推薦病人接受新藥實試驗。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若真有藥物能夠有效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就有扭轉阿茲海默症局勢的可能。這是目前醫學界最汲汲努力,卻仍力有未逮的目標。

目前這家生物基因公司已開始進行2,700人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預估最快2020年就能看到更明確的結果。

看來這款極具潛能的新藥,要從夢想真正落實人間,至少也是五年、十年以後的事,而且必須用注射的,每個月須注射一次,還可能伴隨不良副作用或不適反應。

相較之下,已在動物實驗證實可以用吃的方式「減少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和「改善失智症動物認知、學習能力」而且「安全性高」、「幾無副作用」、「從以前吃到現在還一直在吃」的靈芝,是否更值得令人期待?

回頭再看一次臺大許瑞祥教授2014年的演講內容──失智老鼠變聰明了!靈芝逆轉阿茲海默症的科學證據──應該會讓你產生一些想法或啟發才對。

 

主要參考資料

1.  Susan Scutti. Is new Alzheimer’s drug a ‘ game-changer’ ? CNN.com, September 1, 2016.

2.  Sevigny J, et al.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16 Aug 31;537(7618):50-6. doi: 10.1038/nature19323.

3. Lon S. Schneider. Paper alert: Aducanumab phase 1b study published. Alzforum, September 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