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05美國化學會對於靈芝等食用真菌的探討

成立於 1919 年的美國化學會於 2005 年 8 月 28 日~ 9 月 1 日在首都華盛頓特區之會議中心舉行其第 230 次大會。在這場以化學為主題,結合「學術論文發表」與「商業展覽」的盛會裡,以靈芝為主題或材料者的論文共有 5 篇,分別由蕭明熙、陳水田、甘魯生、呂廷璋與蘇慶華等 5 位台灣學者所發表,在食藥用菌菇類組獨領風騷。

文.圖/蘇慶華

◎本文原載於2005年10月《健康靈芝》第30期 42~44頁

2005su-2

 

美國化學會為一具有深厚傳統之學會,成立於 1919 年,並於同年舉行第一次會議。本次為 230 次大會,也是 2005 年之秋季大會,一般每年於春秋兩季舉辦兩次大會,分別於美國各大城市舉行,每次參加人數都在 15,000 人左右,與會者除美國本土之專家學者外,很多參加者都來自世界各國。雖稱之為全國大會,實際上是一個超大型之國際會議。

 

結合「學術論文發表」與「商業展覽」

本次大會於2005年8月28日~9月1日在首都華盛頓特區之會議中心舉行,除了學術論文發表之外,尚有場面盛大之廠商展覽,共分農業及食品化學、農藥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生化技術、商業管理、碳水化合物化學、纖維素及再生材料、化學及法律、化學健康及安全、化學教育、化學資訊、膠體及表面化學、電腦於化學之應用、環境化學、氟化學、燃料化學、化學地理學、化學史、工業化學、無機化學、實驗室自動化、醫藥化學、核化學與技術、有機化學、石油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材料科技、高分子化學、職業關係、橡膠、化學技術、化學毒物學等 34 組進行研討。

此外尚有跨領域之生物技術、國防、能源、綠化學永續議題、奈米科技,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等項目,可謂涵蓋化學之理論與應用甚至人文相關之領域,均為本大會研討之內容。筆者應邀參加的是農業及食品化學組,而本組又細分成十個場次進行討論,包括:

1. 抗氧化物之潛在健康益處;
2. 食物香味之反應、形成、量測及安定性;
3. 萃取程序及植物化學衍生物;
4. 食物中生物活性多醣與心血管疾病;
5. 綜合科技;
6. 得獎論文發表;
7. 穀物產品:健康、香味與安全;
8. 食藥用菌類:化學與活性;
9. 一般論文(兩組)。

 

食藥用菌類組以台灣學者為主軸

筆者很自然的參加食藥用菌類組,本組是由榮總研究部蕭明熙教授及美國 Rotger 大學何教授進行整合與邀請,總共有13篇關於真菌之化學及活性知識,論文分上下午兩場研討會發表並進行研討。其中台灣佔了 8 篇、香港 2 篇、美國 2 篇、日本 1 篇。而以靈芝為主題或材料者最多共有 5 篇(台灣)、冬蟲夏草(台灣)、樟芝(台灣)、羊肚菌(美國)、紅麴菌(台灣)、牛肝菌(日本)洋菇各 1 篇,另廣泛討論菌類做為功能性食品則有 2 篇(香港)。

蕭明熙教授:基因體途徑研究靈芝多醣及加氧型三萜類之生物功能及生合成

有關靈芝之論文中,蕭明熙教授以〈基因體途徑研究靈芝多醣及加氧型三萜類之生物功能及生合成〉為題,發表對於靈芝多醣及三萜類之研究作一整體性之回顧,並且顯示靈芝多醣會間接對單核球(PNC)誘導 TNF-α 和 IFN-γ 之表現,並造成血癌細胞 HL-60 及 U937 之凋亡。而直接以三萜類處理 Hep3B 肝癌細胞則會誘發生長停滯及凋亡之現象,因此推論多醣及三萜類為靈芝之主要活性之物質。

蕭教授更進一步以微列陣(Microarray)及 RT-PCR,探討靈芝多醣及三對正常細胞 MNC 及肝癌細胞 Hep3B 之基因表現顯示,與免疫調節及細胞凋亡之相關性極高,同時也顯現 P450 基因參與三萜類修飾成多樣性異構物之現象。

陳水田教授:靈芝多醣與醣蛋白的免疫功能

緊接著,中央研究院生物所陳水田教授則詳細解釋「靈芝多醣之免疫調節功能」,對於多醣在免疫調節功能中所發生反應之目標為何,以及在發生反應之後下游訊息傳遞過程均有清楚的詮釋。此外,陳教授亦發現一種醣蛋白會誘發脾臟細胞增殖與細胞激素之表現;同時,此一醣蛋白也會抑制脂多醣(LPS)造成之發炎反應。

甘魯生教授:以核磁共振研究靈芝三萜類之全結構

第三位發表者為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甘魯生教授發表〈以核磁共振研究靈芝三萜類之全結構〉,甘教授利用三萜類之第13位碳(13C)及第一位氫(1H)作為定位基礎,配合碳譜、氫譜和碳氫譜,巧妙地完成所有30個碳及所有氫之位置及其相關結構並進一步解析構造與生物活性之關聯。  

呂廷璋副教授:提出靈芝多醣的定量方案

第四位專家是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呂廷璋副教授,以〈靈芝熱水萃(1→3;1→6)-β-D-葡萄聚醣之定性及定量〉為題,對多年來靈芝多醣定量之困難提出解決之絕佳方案。首先呂副教授之團隊以 Aniline blue 螢光標定法來測得(1→3;1→6)-β-D-葡萄聚醣之含量,定性則以(1→3)-β-D-葡萄聚醣水解處理多醣即可由其產物之單醣及雙醣比值得知其側鏈之密度。同時也對市售靈芝產品進行分析,顯示在由子實體或菌絲體等不同來源之產品此類活性多醣含量具有很大差異。 

蘇慶華教授:靈芝廢渣促進傷口癒合之機轉

第五位有關靈芝報告者即為筆者,以這幾年來對傷口敷料材之研究,針對〈真菌細胞壁促進傷口癒合之機轉〉進行報告。筆者在報告中指出,以靈芝廢渣製成之 SACCHACHITIN 除對大鼠、天竺鼠、狗和人類臨床試驗具有急性與慢性傷口癒合促進作用之外,也不會有細胞毒性、過敏性及抗體產生,同時在傷口上使細菌產生之蛋白水解與造成發炎反應之基質金屬型蛋白水解不活化,此一結果能進一步促成傷口癒合。本論文承接三萜類及多醣之後利用靈芝萃取後殘渣作成之生物醫材,為靈芝增加一項可應用之產品。

 

靈芝以外的真菌類研究:

樟芝、紅麴、冬蟲夏草、日本菇、洋菇、羊肚菌

除靈芝之外,中興大學顏國欽教授以〈樟芝菌絲體對人類肝癌細胞凋亡之誘發〉為題,對樟芝菌絲體萃取物對 HepG2 肝癌細造成凋亡進一步抑制其生長,內容極為詳盡豐富。

台灣菸酒公司林讚峰處長之〈紅麴功能性食品開發:發酵、品管及健康效益〉也對其生產、安全性及功能性作完整之介紹。

成大細胞生物與解剖研究所黃步敏教授之〈冬蟲夏草菌絲體對小鼠 Leydig 細胞之固醇生成〉,顯示冬蟲夏草菌絲在體內集體外,試驗均呈現刺激睪丸固醇生成及生殖功能促進之效果,更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學者 K. Koyama(小山)博士則由 50 種日本菇類子實體中萃取 OPG-Messenger RNA 抑制物,並且由一種牛肝菌中分離出這類物質。

兩位美國學者則分別以 LCMS 及味覺分析對洋菇及羊肚菌做為成分之剖析,可以說是新方法之應用。香港兩位學者則對菌類之功能性食品做種類上廣泛之介紹。 

 

結語

 總之,本小組以台灣學者為主軸,靈芝也是台灣學者具有深入研究之一環,能在華盛頓直轄區聽到靈芝及其他菌類具代表性且完整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一大收穫。